?? 撰文 | 王縱橫 ? 《地盤》特邀撰稿人
最近,開發商接連退地掀起的漣漪效應,已擴散至全國。杭州、北京、廣州、天津等城市二次土拍紛紛延后,一時間,土地市場似乎冰封。
一場轟轟烈烈的樓市改革,正鋪面而來。
1
房地產加速內卷
紛至沓來的退地事件,是集中供地下房企的一個縮影。
首批集中供地后,熱點城市土地一如既往地火爆,開發商陷入集體困境:大部分地塊利潤微薄,甚至可能虧本。
伴隨著居高不下的地價,建筑材料價格也較去年相比基本翻番。兩相擠壓下,房企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。
©上市公司“割肉”5000萬退地
開發商開始意識到,再拿地很有可能年底就把自己賒進去了,不如一開始直接躺平。
其實,從這輪行業調控開始,房地產行業內卷就開始了。
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房企毫無疑問在經歷著一場高壓測試,樓市調控大棒越來越重。
“三道紅線”、“土地兩集中”,再到融資環境的持續收緊,國家從人、地、錢三方面,鎖住房企,一輪輪“刮骨療毒”,讓開發商四面楚歌、腹背受敵。
真話往往難聽,真相往往難看。本輪調控最讓房企吃癟的就是限價政策,很多當時激進拿了地王的房企,現在一臉懵。
©政策不斷收緊讓房企壓力倍增
房企為爭奪存量資源,不斷內耗,加劇內部競爭,效益減少,生產效率低下,日子可能會越來越難過。
地產行業,真得變天了。
前有萬科要活下去,后有濱江努力做到1%~2%的凈利潤。這些明星房企并非刻意賣慘,只是折射了當下行業的普遍焦慮。
無論福晟、華夏幸福、泰禾還是藍光,接連爆出資金鏈危機,曾風靡一時的“高周轉”游戲,更讓很多中小房企沒活下去,地產行業早就進入了“大魚吃大魚”的時代。
當下看集中供地,雖然初衷是好的,增強土拍透明度,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,更加劇了房企間的競爭和廝殺,瘋狂過后,注定是一地雞毛。
©高負債瘋狂拿地容易被反噬
于開發商而言,不拿地是等死,拿了地可能虧死。但是房企又不得不去搶,硬著頭皮也要上。
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沒有土地就沒有房源,沒有持續的銷售回款,更是必死無疑。
房地產開發,是一條只能往前沖、不能后退、不能減速、更不能退場的單行道。
開發商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這場搏殺中,通過拼命剝削自己來維持某種體面——把規模維持住,把現金流玩轉,以獲取少量競爭優勢,把別人熬死,通過擠占對手生存空間換來生機。
很多行業大佬都感嘆,集中供地新政下,房地產的內卷又升級了。
©土拍政策調整加大房企內卷壓力(億翰智庫)
如果這個時候土拍溢價率不控制,毫無疑問就是把很多房企往難上加難去逼。
開發商畢竟是開發商,拿地本質是賺錢的,不是來找虐的。
經過首輪集中土拍的教育,很多房企回過味了,開始收縮戰線,控制成本,降價促銷,斷臂求生。
2
行業的解藥
久旱逢甘霖。
近日,自然資源部舉行了一次閉門會議,對土拍規則進行了調整,主要有三個重點:
1、單宗住宅用地溢價率不得超15%;
2、決不允許通過提高起拍價、競配建等方式抬升實際地價;
3、到達地價或者溢價率上限后,通過搖號、一次性報價、競高品質方案決定土地歸屬。
©網傳閉門會議相關文件內容
道理很簡單,就是溢價率下降了,售價不變的情況下,原來地方政府賺的錢,合理讓利給開發商,開發商的利潤空間提升了。
這些新規的核心,還是“穩地價、穩房價”,同時釋放了一個信號:中央要求地方政府為房企讓利。
想讓馬兒跑,就要給馬兒吃草。
窺斑見豹,樓市調控的底線,就是能夠保證房企繼續拿地,供應商可以繼續給開發商供應產品,房企能夠活下去,游戲可以繼續玩下去。
©調控政策越來越細化
一個盈利越來越難、越來越內卷的房地產市場,對于購房者來說,也不見得是好事。
從長遠目光來看,房企賺不到錢,拿地熱情就會消退,地方政府也無法籌措資金進行發展建設。而且市場上新房供應量變少,也不利于穩房價。
開發商也可能會通過捆綁、車位裝修的方式,變相抬高售價。
為了提高利潤,一些開發商還會延遲開發,延期交付或者對室內裝修及園林綠化減配,偷工減料,從而降低建筑質量。
©降標減配秀出了新底線
經營不善者甚至會爆雷,樓盤爛尾、業主維權、銀行壞賬等,最終還是由千萬普通的購房者買單,如此一來,市場長期處于惡性循環中,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。
與此同時,更多人歡欣雀躍于“競品質”的出現與現房銷售的回歸。
最大程度確保樓盤“品質可視化、標準可固化、指標可量化”,購房者能直觀地了解未來房子模樣。從源頭到終端,最大程度確保“住宅品質”。
這對中小房企卻不是好消息,對房企的現金流是一種極大的考驗。房地產的未來,小房企們注定要死;幸運的是,大房企們還有活下去的出路。
©“競品質”成為宏觀調控重要一環
新土地模式最大的好處在于,給參拍房企留下一定利潤空間。這中間的利潤一部分是給開發商打開一條“求生通道”,嚴控溢價率,另一部分是用于提高房屋品質。
讓做品質的房企賺錢,得到市場的獎勵,才是提升住宅品質的不二真理。
3
走向產品時代
過去,一旦拍出地王市場就狂嗨,開發商也熱衷用土拍來賣房子。
如果說過去的樓市調控手段治標不治本,但現在從土地端開始調控,溢價率設置上限,土地傳到樓市的熱度情緒不再,恐慌情緒也落空,應該是能真正按壓住房價的。
未來,至少2-3年,恐慌性買房的概率越來越低,市場會更平衡。
©示意圖
時下,對于地產行業來說,房子賣出去才有話語權,行情差的時候還能把房子賣出去才是真本事。
地產行業不只是農民工造房子這么簡單,得懂得跨界,得與時俱進。
做投資得懂市場,做產品得懂銷售,做策劃得懂運營,做工程得懂設計,做銷售得懂廣告,做客服什么都得懂一點,除了本專業要鉆研,要精益求精,別的領域你都還得去學。
地產行業的淘汰率比我們想象的要恐怖,固步自封,只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人,連對手都沒看清或許就被淘汰了。
©地產行業整合加速
現階段,盡管破局不易,我們依舊看到了不少房企在做努力。
比如,針對渠道綁架,房企開始通過小程序、APP搭建全民營銷平臺,或者入駐京東、天貓等電商平臺,或通過直播拓客。恒大等實力房企,甚至自建或整合小中介,進入渠道戰場。
為應對內卷下人才的流失,房企開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,為他們創造更多發展空間。
又如,積極提高服務意識,提高產品品質。
甚至對于集中供地帶來的利潤壓縮的風險,不少房企開始通過加強與房企之間的合作,聯合拿地,聯合開發來分散風險。
©合作代建或是下一個萬億新藍海
或者,對業務結構調整,意圖建立護城河,通過舊改、城市運營、文旅產業等拿地。
隨著內卷深入,地產行業的未來一定越來越難。
相對而言,大牌房企一般都有固定的原材料供應商,尤其國企、央企都有信譽做背書,品質上還是基本靠譜的。
家底薄的房企也一樣,想變強,少拿地,服務好客戶,做好蔭蔽。就像阿那亞,項目不多,知名度卻全國震天響,利潤率還特別高。
©用心做好服務才能贏得客戶認可
隨著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,不斷地出臺調控政策,很多房企開始了從“粗放型”向“精益型”轉型,努力將產品做精、做細、做深、做美,適者生存,優勝劣汰,趁勢而為。
危中有機。
最好的行動機會永遠是現在,只有行動了才能找到機會,找到新賽道,才不至于被行業內卷裹挾著前行。
對購房者而言,土拍新規應該是純粹的好消息。
按照新的模式,開發商有利潤,也更愿意建好房子,地產品質的“軍備競賽”誰不喜聞樂見?
只有人人住上好房子,才是房住不炒的終極奧義。
部分圖片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文章來源:微信公眾號《地盤》,作者:王縱橫